王韵,女,1966年4月生,江西
赣州人。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 江特聘教授,现任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人物经历
1966年4月,王韵出生,江西赣州人。
1984年9月~1989年6月,
江西医学院医疗系临床专业,于1989年6月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9年9月~1992年6月,
北京医科大学生理系,于1992年6月获医学硕士学位。
1993年9月~1996年6月,北京医科大学生理系,于1996年6月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2年8月~1993年9月,北京医科大学生理系消化研究室助教。
1993年9月~1998年12月,北京医科大学生理系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讲师。
1999年1月~2004年8月,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
2000年12月~2002年12月,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访问学者。
2004年8月起,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2024年受聘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课题组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综合利用多学科手段,整合
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
遗传学、
电生理学、
形态学和
行为学等方法,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痛与痛觉调制的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采用慢性病理性疼痛模型,研究痛觉传导通路中,外周和中枢神经元发生的可塑性变化,并围绕细胞信号转导的核心分子——
蛋白激酶,深入探讨慢性痛,相关痛相关负性情绪及痛记忆产生的特异的信号通路,以期发现新的镇痛靶点或镇痛药物,为解决临床镇痛问题提供新思路。
2.神经发育和损伤修复及脑重大疾病机制:采用体外培养细胞和在体动物模型,探讨参与神经元极性建立、迁移、树突发育、突触形成和修剪等神经发育过程,以及外周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发育过程享有一些共同的分子机制)和神经元缺血损伤/抗损伤过程的关键分子,旨在阐明先天性神经发育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后 天性神经损伤如机械、缺血损伤等过程的病理机制,找到其中的关键分子,设计可能的干预策略,从而为一些临床常见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提出新方法。
科研项目
在研科研项目:
1. 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生理病理状态下痛觉-情绪交互作用的调控机制及干预策略,3500万,2021.11-2026.11,在研,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触诱发痛神经环路机制研究,298万元,2021.1-2025.12,在研,主持。
曾主持的项目:
1. 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精神疾病的神经可塑性机制,2019.01-2021.12,Co-PI
2. 北京脑计划:自闭症和抑郁症社交与情感障碍神经环路机制研究,2018.08-2020.08,课题骨干。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视觉系统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变革技术子课题视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2018.03-2023.02,课题骨干。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周围神经损伤与脊髓背侧损伤后疼痛与修复的共同调控因素,2018.01-2022.12,课题负责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慢性痛状态下前额叶皮层及其相关环路对痛觉信息编码的调控机制,2016.01-2020.12,课题负责人。
6. 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精神疾病的神经可塑性机制,2016.01-2018.12,Co-PI
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代谢性疾病及神经疾病相关基因的大鼠基因剔除模型建立,2015.4-2017.12,课题骨干
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感觉异常的调控机制与干预策略,2014-2018,课题组长
9. 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前额叶皮质调控痛记忆和痛负性情绪及其交互敏化的微环路及分子网络基础,2014.01-2016.12,课题负责人
10. 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精神疾病的神经可塑性机制,2013.01-2015.12,Co-PI
11. 2011中加(NSFC-CIHR)老年痴呆症及相关病症合作研究项目:功能和遗传研究鉴定出的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激酶在Abeta突触毒性中的作用,2012.01-2015.12,课题负责人
12. 教育部创新团队:镇痛和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2010-2013,Co-PI
13.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2010.01-2013.12,课题负责人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慢性痛分子机制探讨——外周伤害性信息整合器TRPV1转录后调控的多层次研究,2009.01-2012.12,课题负责人
(1) Cdk5在痛觉敏化中的信号通路研究,2008.01-2010.12,课题负责人
(2) 中枢神经系统内新型转录因子DREAM 对外周电刺激的频率相应性,2005.01-2007.12,课题负责人
(3) Cdk5在阿片耐受及成瘾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2004.01-2006.12,课题负责人;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1) 2012国际生理科学学术大会,2012.11-12,课题负责人
(2) 第九届国际疼痛研究组织研讨会,2011.10-12,课题负责人
(3) 第七届东西方国际疼痛会议,2010,课题负责人
(4) 中国国际生物活性神经肽会议,2007.05,课题负责人
1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新的蛋白激酶LIMK在痛觉敏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009.01-2011.12,课题负责人
(2) Cdk5对辣椒素受体功能的调节及其在炎症痛敏中的作用,2006.12-2009.12,课题负责人
(3) DREAM在100 Hz外周电刺激镇痛中的作用,2005.01-2007.12,课题负责人
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1) 重大心脏疾病分子机理和干预策略的基础研究,2007-2011,研究骨干
(2) 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突触传递及其调控——受体之间的交谈”,1999.09-2004.09,研究骨干
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不同类型慢性痛(炎症痛、神经病理痛及癌症痛)的外周和脊髓机制,2004.01-2007.12,主要完成人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内吗啡肽在电针镇痛及电针耐受中的作用,1999.01-2002.12,课题负责人
21.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励基金:疼痛机制的研究(教人司[2001]182号函件),2001.06-2005.06,课题负责人
22. 教育部横向基金“211”II期:PKCmu在阿片耐受及成瘾中的作用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2003.03-2006,课题负责人
23. 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疼痛及其机制研究(教外司留[2004]176),2004-2005,课题负责人。
荣誉表彰
2024年9月,被授予2024年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
2024年 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
2023年 教育部一流线下课程负责人
2022年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负责人
2020年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
2017年 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
2016年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3年 入选教育部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3年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
2013年 “基础医学阶段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 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2011年 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会“教育先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2011年 荣获2011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
2010年 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0年 荣获全国优秀科学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1年 荣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社会任职
现任
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亚大生理科学联合会(Federation of the Asian and Oceanian Physiological Societies, FAOPS)第一副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神经肽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理学会秘书长(2010~)、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发育与再生专业委员会委员(2008~)、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2008~)、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2009.03-)、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PBL教学中心副主任、
《生理科学进展》常务编委(2003~)、
《生理学报》、《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及The Open Pain Journal等杂志编委。
人物评价
从教至 今,王韵获得的奖项数不胜数。“北京市教学名师”在王韵的眼中,更像是老师与学生对她20年教学的肯定。医生与教师,人类最高尚的两种职业,在王韵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北京大学校报》评)